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文娱频道_大众娱乐、电影、电视、音乐、明

镜头背后的记忆

时间:2024-10-15 07:00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4 次
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为您提供最新权威气象政务信息、天气预报、气象预警、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等权威官方信息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影视中心总工程师 朱定真

  1980年7月7日,伴着一首《渔舟唱晚》,《天气预报》电视节目诞生了。从那时起,气象影视节目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当前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经过38年的淬炼,中国的气象影视节目积累了大量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天气预报节目诞生记

  气象影视服务最早是从国家气象中心开始的。

  1980年前,在我国,人们只能通过报纸、广播等方式获得天气预报信息。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悄然走进百姓家庭。1980年7月7日,中国气象局(时称“国家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气象预报节目,实现了电视天气预报“零的突破”。从此在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与帮助和气象部门领导的重视下,天气预报节目开始了蓬勃发展,天气预报节目频繁出现在电视台各频道当中。那么近40年来,观众熟悉的天气预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图为80年代初,气象部门与CCTV合作 ,由CCTV新闻主播李娟播报的《天气预报》节目。

  1986年,国家气象中心声像室建立起我国气象部门第一代气象影视节目制作系统,1986年10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播出了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开始独立制作气象影视节目。

  当时,除了人手紧张之外,工作环境与今天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制作节目的地方一进大门是几个文件柜,几张黄色的大桌子依北墙围成半圈,所有的设备都摆放在上面。播音间依南墙而置,制作、播音、审片都在这里完成,而这个播音间只有1平方米左右。

  声像室没有空调设备,夏天就只能多摆几台电扇。播音前,先把一台较小的电扇摆放在小播音间里,一直吹到需要配音的时候再把电扇“请”出去。在电视模拟信号时代,在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后,无主持人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就这样在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诞生了,并顺利在电视台播出。1988年,国家气象中心电视天气预报动态显示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之前,《天气预报》节目是天气预报画面配上音播出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偶尔有人出镜露脸,著名主持人李娟、邢质斌、罗京、韩建钢都曾出现在《天气预报》节目里。

  在时代大潮中坚定向前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气象影视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3月1日,经过了几年的精心准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进行了重大改版。这次改版的重要特点是节目人性化和天气符号的三维立体化,使受众对气象的感受逐步生动、活跃和美化,获取信息和美感享受在视觉上达到了统一,拉近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与观众距离,丰富了节目内容,初步奠定了电视天气预报的品牌形象。气象主持人也由此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气象中心协商确定,宋英杰、杨丽、赵红艳为《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随后,裴新华、杨丹、吴瑞艳陆续加盟。那个时候,主持人播报天气采用了抠像技术。

  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承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国气象局(时称“国家气象局”)和北京市气象局非常重视,在中国气象局的帮助下,北京市气象局借助东道主之利,在电视上提供赛事气象服务,在亚运会期间便将气象服务电视节目固定下来。

  1986年10月1日,在内蒙古电视台《天气预报》正式播出;1988年8月4日,河北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开播。随后上海、安徽、江苏等省(市)纷纷开始承担气象影视节目制作工作。

  为了交流经验,提高节目质量,更好地服务公众,1996年10月,全国首届气象影视节目观摩评比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级气象影视部门的精英齐聚一堂,80多套节目登台亮相,接受气象、电视等领域专家的评审。此后,观摩评比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直至成为如今的“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竞赛活动成为全国气象影视专家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平台,为推动气象影视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酷炫、科普性强的节目焕发生机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数字电视制作技术趋于成熟,为适应电视台节目播出的需求,气象影视节目进行数字化改造,三维动画、虚拟演播制作系统,数字切换台、音响、光纤传输系统开始运用。电视天气预报图形更加丰富多彩,图像清晰度明显提高。“气象先生”“气象小姐”纷纷亮相荧屏,结束了人工送带的历史。

  近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需求也更大了。天气预报节目一方面依托中国气象局强大的技术支撑——高性能计算机、数值天气预报、卫星遥感、多普勒雷达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产品资源,另一方面把握电视传播理念、电视工程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发展,加快了高新技术在节目当中的应用。

  经过38年的持续发展,气象影视服务的公众传播渠道迅速拓展。其中,国家级节目涵盖了中央电视台11个频道、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级权威电视广播媒体。除了中文外,还实现了英文、阿拉伯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气象信息播报。节目每日覆盖人口超过十亿,每年发布数千次灾害性天气及相关的预警预报服务信息。

  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级单位每天在气象影视节目的播出上现已拓展到273个频道,500余档节目,播出语言有蒙、藏、维、哈、朝、闽、粤语。

  各地气象部门先后与林业、国土资源、农业、交通、卫生等部门的各级机构合作,开发新的防灾减灾服务产品,并在天气预报节目中播出,包括森林和草原火险等级预报、紫外线指数、干旱监测和预警、渍涝预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交通天气预报、空气质量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旅游气象预报、电力需求指数预报等公共安全类预报。多部委联合,形成防灾减灾合力,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提供科普和指导。

  气象节目也从单一的图文预报节目制作形态,拓展到以气象预警预报为基础的气象新闻资讯、生活服务、大众科普等多种形式的节目;气象影视服务的渠道已从电视拓宽到网络、微博、手机APP、微信、广播、移动交通(公交、地铁、出租车)、户外大屏等。

  气象影视公众服务效果在为港澳回归、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园博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以及台风、暴雨、地震、沙尘暴、冰冻雨雪、山体滑坡等重大灾害的防御和救险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

  近年来,面对我国自然灾害重、重大活动多的形势,中国气象频道多次派出报道组直播报道台风、暴雨、沙尘暴等,第一时间向公众报道灾害的影响、防御、预报情况,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前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抢拍大量珍贵的镜头,增强了气象影视节目的影响力,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目前,国家级气象影视媒资库中总计有各类科普专题片12000余集,内容涵盖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普、气象与农业等多个领域;外宣片《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中、英、法、西文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播放;生产的精品科普专题片、纪录片,在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类评选、评奖活动中获荣誉百余项。其中,《中国天鹅》《远离灾害》分别获2006年、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合拍的《变暖的地球》和《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分别获第28届、第29届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以及“华表奖”“中国龙奖”各一次。

  如今,气象影视的社会影响日益提高,各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播场地都成为了公众气象科普场所,每年3·23世界气象日对外进行开放,接待广大市民、学生参观。在科普周、防灾减灾日活动中,公众熟悉的主持人、气象专家进社区、农村、小学宣传防灾减灾、普及气象知识非常受欢迎。

  气象影视从无到有,在改革开放40年来对气象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天气预报节目由于关注度高、覆盖面广,是中国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气象信息传播、预警预报发布、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渠道,也是气象社会化的重要抓手。中国气象影视事业从1980年第一个天气预报节目诞生之初,发展到今年已经有38年历史,积累了大量成功的业务、服务、经营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气象影视节目让气象部门科技进步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那些高科技的产品能够直接向社会展示,并投入服务。同时,气象影视节目这种可视化极强的解读方式和多频次发布需求的兴起,倒逼了气象业务部门预报产品包括频次、内容、图形、图表及精细化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研发。沙尘暴监测图、积雪分布图、火险监测图、洪涝监测图和通俗化的台风剖面图、变温图、冷锋动态图、环流形势动画图等上百种专业图形图像不断地出现在节目中。我国还专门针对气象节目自主研发的制作系统,对引进的国外先进制作设备、软件进行本地化开发。201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天目三维气象影视制作系统”获得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二等奖,打破了几十年国外在这个领域的垄断。

  38年耕耘,38年收获,改革开放的成果将继续激励跨进新时代的气象影视工作者奋勇向前,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会迎来气象影视公共服务事业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0-23 02:10 最后登录:2024-10-23 02:10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