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文娱频道_大众娱乐、电影、电视、音乐、明

专访史联文:用新闻赤子的职业情怀书写完美人生

时间:2024-07-14 03:18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9 次
编者按:在获得长江韬奋奖之前,史联文已经是成绩卓著,荣誉满堂了。他主创的系列报道《投资不增,成本不升,效益提高缘何而来?》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系列报道《一根电线杆难住千人企业》、《创造历史》分别获第七届和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编者按:在获得长江韬奋奖之前,史联文已经是成绩卓著,荣誉满堂了。他主创的系列报道《投资不增,成本不升,效益提高缘何而来?》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系列报道《一根电线杆难住千人企业》、《创造历史》分别获第七届和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三次荣获全国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还曾荣获辽宁省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员及专家、辽宁省劳动模范。他还是业内赫赫有名的“拼命三郎”、“百条记者”,仅1986年一年,他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的新闻就有103条。

2009年,他出任辽宁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依然保持着对记者职业的澎湃激情。他说:“官职对于我来说,是穿在身上的衣服,而记者对于我来说,是衣服下面的身体,衣服可能换掉,而身体是由血肉骨骼组成的,是我的生命。”

他创新的领导能力和独到的战略眼光,使辽宁卫视成了全国卫视市场的一匹“黑马”,进入全国省级卫视收视竞争排行榜前五名。他带领队伍积极探索广播电视一体化运行模式,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广播电视改革浪潮中破解难题,创造了业界瞩目的“辽宁模式”。

三十几年来,史联文坚定地捍卫着一个新闻人的信仰,始终如一、不曾改变。

    11月8日,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辽宁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史联文接受本网专访 冯振宇摄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走上记者这条职业道路的?您现在还习惯在名片上把“高级记者”四个字印在“党委书记”、“台长”之前,可见您对记者职业的喜爱,您对记者这个行业是因喜爱而选择,还是因选择而喜爱呢?

史联文:我当记者那年,刚刚25岁,到今天,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你是一个细心人,看见了我名片上的小细节。的确,在我心里,哪个职务都没有“记者”两个字重要,党委书记也好,台长也好,每个角色的完成,其实都有赖于我当年一线记者生涯的积累,包括业务积累,也包括性格、品格,甚至是人格的积累。我有个想法,可能听起来有些主观,那就是:三百六十五行里,最需要良知和公正的职业,非记者莫属,而良知和公正恰恰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不断成长的推动力,所以,我身上能够有幸烙上“记者”两个字,我以此为荣。我对这个行业的感情,用“喜爱”两个字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半辈子干新闻,对于我来说,“记者”不是一个职业代号,而是融入我血脉里的灵魂,是我生命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把这个角色演好了,我的人生才完美。最初的选择确实因为喜爱,但是选择之后,我对它,已经是一种深深地挚爱了。

主持人:您主创的系列报道《投资不增,成本不升,效益提高缘何而来?》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系列报道《一根电线杆难住千人企业》、《创造历史》分别获第七届和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能给我们讲讲这三篇系列报道的创作经历和背景吗?

史联文:我记得,《投资不增,成本不升,效益提高缘何而来?》这个片子,是1997年采访拍摄的。现在回忆起来,有点儿偶然。有一次和石油系统的朋友聊天,他们说辽河油田有个东西搞得很好,叫“资产经营责任制”,我当时对这个名词很感兴趣,心里说,这是什么呢?职业好奇心驱使我开始打听了解。后来就了解到了几个事例,越了解越觉得有趣。这个事情有个大的时代背景,1997年前后,“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的存量,优化增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辽宁国有企业实现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一个比较现实、而且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觉得辽河油田的做法非常好,使命感一下子就上来了,必须采回来,也必须弄得精彩些,让老百姓都看得懂,都爱看,把经验推广出去。这个系列报道就这样产生了。

另外两部片子是记录的“国企改制”内容,出发点和头一部是完全一样的。说心里话,拍这些片子时,我没想到能获什么大奖,这么说你可能觉得我有点儿“得便宜卖乖”,但是这是我的心里话。因为,我每拍一个片子,每次采访,都是奔着拿回个精品去的,或者说,投入的精力都是百分之百,至于是否能获奖,反而不重要了。这三部片子我个人也很满意,因为在当时播出时,确实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别人有帮助,对社会有帮助,我很欣慰。

主持人:从一名普通记者到新闻中心总监的20年间,您先后采访、拍摄完成了2000多集电视新闻、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其中有千余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1986年,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新闻103条,成了全国赫赫有名的“百条记者”。您是如何寻找新闻点以及采访、拍摄完成这些优秀作品的?您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关键是什么?

史联文:“新闻点”,换一种说法,就是受众接受新闻的“兴奋点”,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容上的兴奋点,这个是业务层面的,既要求记者平时对所报道行业有充分的了解,更要求记者具有超乎常人的敏感性。要培养自己是某一领域的行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闻点通常都是地下的奇珍异宝,要有经验的有心人才能发现,这个有心,当然是用心的结果,而“经验”,就要靠平时的辛苦积累了。“兴奋点”的第二层含义是技术上的,要想老百姓对你的报道感兴趣,你得能说明白事,懂得叙事技巧,甚至是受众心理学。换句话说,就是要会吸引别人朝你这边看,时髦的说法是“吸引眼球”。有了这两点,找到新闻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另外,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政治家办报、办新闻,一个合格的记者,要求你对政治具有敏感性,很多新闻点也是隐藏在国家发布的文件、纲要、规划中,在我们的大政方针中。我从业三十多年,从当记者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断地培养自己政策解读能力,这对我现在当台长,带好一个台也有很大的帮助。

刚才你用“辉煌”两个字形容我这些年走过的路,我实在不敢当,谈不上辉煌,我就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到了一个新闻人应该做的那些事,如果再不谦虚地给自己一点儿美誉,我觉得我是一个有激情、有斗志、有诚信的男人,这也是我能做好这份职业的关键因素。

主持人:在新闻采访中,别人称您为“拼命三郎”,现在,您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可是在工作中,还是一样地拼命。您为什么这样拼命?在一次次“拼命”的时候是什么信念在给您力量?

史联文:作为记者,扛起摄像机之后,就只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拿回报道来。既然去做了,就要有结果,就要拿回片子来,再多的困难,再大的阻碍都是过程。不问过程,看结果,这是我一贯的风格。不管我是台长也好,总监也好,史联文就是一名记者,这个,我在刚才已经说了。官职对于我来说,是穿在身上的衣服,而“记者”对于我来说,是衣服下面的身体,衣服可能换掉,而身体是由血肉骨骼组成的,是我的生命。我注意到,你刚才的话里,用了“知天命”三个字,我很喜欢这三个字,就是这种“知天命”的力量,让我做事奋不顾身。我知道的天命是老天爷给记者的使命,给我的使命,那就是“客观、公正的记录我所在的时代,记录我身边正在不断消失的历史”,这是我的荣幸,我乐此不疲。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0-23 04:10 最后登录:2024-10-23 04:10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